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與「∕」的游擊策略-八個構築作品的創作筆記
已更新:2020年10月29日
感謝PA.tw雜誌編輯林志銘老師的邀請,讓我們整理這3年執行的創作,沒想到離開藝術學院後,這些實務之外的構築試驗,被回歸到創作裡,再次被檢驗。
漫漫建築路途中,如同讓我在建築構築裡進行著見天地的積累過程。回歸校園,跟著"逢甲建築實構",我心目中所謂野孩子們,執行著見眾生般一起試驗的游擊策略。在經歷這些展覽後,體悟到創作中所見到的微妙經驗,彙整成"「+」與「∕」的游擊策略--八個構築作品的創作筆記。"

如果構築可以有所作為,我們意圖在學校建築設計課程中介入以構築為本的思維模式,藉由構築誠實面對建築的真實。
一段三年的構築討論,關於實務之外的構築試驗,教學之內的社會參與。
2016-2018年間,受逢甲建築系沈揚庭老師邀請,參與逢甲大學建築系大四設計課程--建築實構組,該組核心思考在於面對「設計的歷程」之中,討論構築在建築設計過程因應不同設計前提的介入方式。讓我保有在實務工作的前提下擁有材料(質)研發的機會,該組如自身在學校的構築實驗室。藉由每半年約8至10位建築實構組成員∕同學進行面對材料(質)為出發面對建築的基礎性討論,針對構築設計,探究工法或材料的可能性,這樣根本性的討論錨定自身在設計實務上的核心關懷,探究建築設計領域基本的問題--建築為何需建造?建築如何被建造?
選擇保留在建築系所中的建築實構組進行設計教學,結合實務,並參與當下社會環境衍生的展覽活動,讓建築教育有著更積極作為,由學術交流進而成為社會參與、擾動空間、影響學子學習心態及創作思考。
在教育歷程中,由於技術及工具的進步,建築教育的設計思維已由重力環境下的模型思考以及傳統透視圖學的圖像思考,改變至無重力環境的電腦製圖之中找尋著構築介入的姿態,重力因素的影響,始終提醒我幾項問題:
如何建築,
建立在真實世界地心引力前提下的構築,設計的生成是純概念的回應,抑或保有兼顧著堅固(結構)、實用(機能)、美觀(美學)的根本思考?對自身而言,由於核心思考在於構築,不論數位思維抑或電腦輔助技術為出發,最終究須解決真實的建造問題。
如何構築,
面對著建構在數位工具廣泛運用的今日,在數位之中建築何需真實構築?如何被構築?成為思考課題。建立在需被構築之下,由於建築學是種知識論,因應所選擇材料,過往受教育的知識系統的構造思考,這反易侷限構築可能性。在構築試驗中,常選擇木類材料為出發,在線性的木料及板類木料又相對進入建築既定的構造思考之中,木料常落於木構材設計或框組壁系統的木構工法思考,若採膠合集成木料,在積成材中回歸線性木構討論,延伸構材接點設計,因應著材料斷面增加進而挑戰大跨距空間。我們常建立在多種構造系統下展開討論,找尋可能性。
如何製造,
伴隨著生產技術的演進,因應製造工具介入設計思考,空間製造究竟是數位先於構築、抑或構築先於數位,這不單是製作流程問題,而是立場問題。製造工具打開了構築的可能且提供了試做(Mockup)的便利性,而在這自造者的美好時代,生產技術的演進以及初階製造工具取得門檻的降低,對構築討論究竟是種幫助或是侷限?這又是個微妙的雙面刃。
文章同步刊載於PA.tw雜誌2020年1月號(第五期P.28-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