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Atelier Neo.E易新設計】「流浪街屋」─台中「舊城生活節」亮點空間


一個順勢而為的「不預期的載體」

它,

可作為都市中的美術館,改變展覽。

可作為區域間的資訊站,傳遞訊息。

可作為街廓中的遊戲場,保留日常。

可作為街道上的家具,製造暫留。

可作為街角處的舞台,承載事件。

可作為停留點的光源,照亮身體。


關於活動

是源自真實的事件「台中舊城生活節」,一項產學整合的執行計畫。由東海大學蘇睿弼老師、逢甲大學劉為光、沈揚庭與鄭博仁共四位老師,依序整合各項專業領域,執行本次關於舊城區的擾動計畫。


我們在基本設計完成後,以一次構築工作營進行空間檢討。結合多校建築系學生,自力構造完成這次計畫的亮點空間「流浪街屋」,它是這一系列活動的「不預期載體」。


關於都市移動

由105年8月起以台中市舊城區為核心向外進行都市移動,每次的都市移動,都是一次擾動既有場域的空間佔領。


擾動地點包含下列:

1.施工構築地點:「台中市第一信用合作社」舊址。

2.生活體驗活動地點:「市長官邸」、「台中火車站前廣場」、「台中放送局」、「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周邊開放空間。


關於空間佔領

「流浪街屋」隨著不同停留的場域,順應在地的活動而改變使用模式,這是「流浪」的初衷。期待它成為人群等待的會面點,對於身體佔據的可能,不預設立場,身體與空間相互擾動。



更期待藉由著流浪街屋的都市移動,擾動舊城。面對「流浪街屋」沒有預設使用立場,反到期待進入個別基地後,因應常民使用,調整用途。它只是個單純的載體,微調整著空間與使用者的關係,是誘發擾動的載體。


關於空間構築

我們採取真實構築為出發點,整個過程包含兩日的場勘發想以及九日的建造。面對非常有限的預算,採木構造,以二乘四木料「二夾一」為柱樑組構方式,搭建框架式的建築本體。同樣以二乘四木料及部分廢棄木料為面材,並以鋼輪作為建築本體移動單元,完成「流浪街屋」。



文章同步刊載於欣傳媒2016年2月http://reurl.cc/N6n1mn

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