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一個核心關懷的迴盪。微自然 生活


2011年初加入逢甲大學建築系,引導許同學進行五年級畢業設計課程。該年初始討論命題定位於”身體性”的發想上,設計建立在”空間回應身體性的原型(prototype)討論”。於畢業設計過程中則不間斷與同學針對自身核心關懷藉由設計操作進行反覆修正,併進入一系列”命題的修正”之中,以該生設定之討論對象(自然/樹場)為引,找尋討對象(喬木)所該存有的外在生長環境(根系範圍)應該為何?同學建立初一個純粹的樹場,以樹冠(覆土範圍)為操作對象,進行下挖空間原型操作,進而回應你我存在的世界,藉由學生這一系列”原型的操作”,看見一個只以”身體性”為出發,"自然+"為概念的原型找尋及形態操作,這形狀結果的多孔隙建築在都市中或許是"自然卻又反自然"的建築。

有意思的是進行了一年的討論,我說服不了他,他也說服不了我,彼此依舊筆直朝向自身的核心關懷前進著,白白的世界依然鼓勵著他朝"去物質性"的空間前進,而這一年也讓我體會了白白的美。


「「樹場」重新定義了家中的生活起居,一種時間與記憶的場所,樹的上中下段也有著不同的活動產生;重新思考建築空間中人造與自然間的密度;Room不再是牆與牆之間的對話,而是自然可以滲透空間之中,微小孔隙、生活尺度,可供活動與自然(光、風、水)的滲透,重新模糊都市中自然與人造物間的相互關係,同時也增加了都市中住宅的「遼闊性」。...」

微自然 生活 設計者/筆者:許瀚升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建築雜誌 2011年10月號 (2020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特輯第193期P.34-P.37)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