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台灣台南[堆砌。記錄。精煉所,不預期的對話場域]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系館新建工程


南藝校園中,總常見兩三人隨處停留討論著不同議題,這樣對話的場域,正是學校的原型(prototype)。

長路,蜿蜒連綿不斷的向深山前行的道路。

聚落,與城市保持距離遺世獨立的生活空間。

山林間顯-隱的地理記述

台南藝術大學位於臺南市官田區,於烏山頭山林間,烏山頭水庫西側。南北狹長校地內,行政樓北側新建系館空間,遺世獨立的地理環境成就這純粹的研究機構。做新如舊的起點,因應著校園原規劃傳統意象,面對著既定的元素,依循而不順從,面對廣場到行政大樓的中軸線,對應南北建築群的配置,建立一個連結校園動線且建立自身的移動起點。

空間中由內聚-外展的身體體驗

建立起一所如同修道院一般供一群修煉的學者一個質樸的女兒房。

南藝是提供一群約500名離群而居的師生們聚集一起的研究聚落之中的藝術相關教育校園,面對當物慾因環境被降低到最低限的狀態的學者,創作研究一事成為人們間的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事件。史學系館則提供其中約150名師生一個圍閉而穩定的教學空間,這空間作為史論學者自身自我對話的磨練場域,在初衷我們設定它為”修煉場”。

這個修煉的場所,其實是頗禁慾的空間,即便外在世界的光線也僅是隱約滲透進來,美好的景致也少少介入空間。空間內由一內聚性內廊為主,內廊包圍出一天井,廻繞的內廊向中庭的體驗令人感受如同修道院般,行走中可清楚看見目標卻須經過些許時間才能走到目的地。天井(中庭)僅有一座鋼構登頂的登天梯通往屋頂層,鋼梯成為唯一清楚可見外在世界(周遭景致)的場域。行走於登天梯上讓由內聚性空間轉變為對外延展,也暗示著史學家,經由小心翼翼的求證,錨定歷史意義的神聖性,史論研究對我而言,將原未經粉刷的真實,經求證的歷程,詮釋著事務的真實而形成歷史,這歷程有其神聖性。獨立存在的登天梯就如同這個小心翼翼的歷程。

藏書閣般的建築量體

知識的容器,面對史學系(所),建立在知識累積的平台前進行著對話、討論、研究。我們期待這建築作為承載著一切事件的庇護所,非單只是一個頂蓋只為了遮風避雨,他是活動場所也是交流平台。史學系館建築本身如同藏書閣般的知識巨塔,層層堆疊起來,象徵著知識的累積。

建築量體,由遠而近,遠方觀看時,是一個簡潔的方盒子。慢慢靠近,逐步發覺建築本體上的細微變化,有光影,有實虛,有凹凸。是明確的,非曖昧不明。



文章同步刊載於在庫言庫2019年9月http://reurl.cc/6lXppV

3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