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在場與否,似乎一直處於”近似於”的狀態。
已更新:2022年6月24日

“…經驗是一個過程,它不斷地給我們提供新材料加以消化(digest)。”
William James
2018年於授課之餘,由自發同學邀請指導參與尼泊爾學生競圖,由於無法親臨基地現場,僅從競圖網頁提供之有限資料中,進入日常朝聖這”實存卻假定”的設計討論。
”不在場的在場”一再成為彼此間對話的焦點,尋找普世性下,供觀者進入設計的媒介。藉由抽離既定競圖題目的解題操作,以獵水為設計意圖,面對水所存有的外在世界(微氣候資料) 進而重新檢視”假定世界觀”的設定(高海拔截霧)當中的建築設計,進入截霧技術所產生的”建築形式-構築”討論,以建立起他們的建築觀。提出一個因缺水而獵水併存水的原型操作,設計一精神性的交織錐狀高塔,作為承載日常的容器,這是個藉由水連結環境質紋及日常生活的建築設計,反思建築與基地的關係。
但這設計的謎霧在於”不在場的在場”中,可供理解的最大公約數會是什麼?如果在設定之前,沒有正確的認識,怎能取得設定的效用?又如果獲致效用以後,才能”被經驗”,那麼,這個”經驗”又有什麼意義?難道在行為達到效用之前,就不存在認識?

日常朝聖地2018秋 設計者:劉牧懷+張家瑋+黃子榕
朝聖日常,本案主要解決水議題和試圖創造理想的居民集散地。經透過截霧技術,提出一個複合聚會場域,容納居民互動、知識分享、日常儀式、汲水等等。基地坐落於豐富的天然地景,蘊含至高無上的自然力量。然而,不斷增長的人口和缺乏基礎設施導致水資源短缺。而在尼泊爾的日常,水被視為神聖的元素,在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案企圖將傳統社區中心轉變為「日常朝聖地」,透過可持續性開發使居民以有尊嚴的方式,保護其傳統文化及獵水。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21年10月號 (學會會刊第104期 P.46-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