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大牆之家 – 苗栗古宅,以日常建立起一個回應土地的構築思考
已更新:2020年11月9日

如果構築(Tectonic)是一種建築作為,它是一種量測土地的姿態,一種回應環境的漸進線,進而呈現面對土地的建築思考。
我們以構築出發,建築本體回應大地,界定使用需求,錨定建築型態,確認物質性。構築作為回應這島嶼地景的構築術。
環境質紋
台灣,土地有限,貼近山海。苗栗頭份,鄰近漁港,海風強勁帶著鹽分,氣候潮濕冬季寒冷。建築基地,面西,臨20米道路,對向土地為大片綠地,午後西曬強烈。地勢低窪,雨季時曾有淹水經驗。西曬、潮濕、淹水成了設計上首重課題。
台灣的島嶼地景,"大牆之家"是在面對有限基地下的垂直策略。而建築以雙層外牆(Double envelope)形成虛的空氣層,則回應著潮濕且西曬的外在世界。
建築計畫
五口之家,面對男女主人及20歲左右的三位兒女(二男一女),我們提出一”當下及10年後的雙重建築計畫(Program)”- 不離家之家。
當下,以單一家庭需求為出發,在地上五層的建築物中,一層空間為公共的工作場所(修車廠)。二、三層西側空間為居住場域,男女主人希望日常活動緊密結合,家人間的共處、烹煮、用餐、閱讀等公共的行為不刻意區劃,於二層以一連續而開放空間為主,活動範圍因應不同成員調整所需;三層則為三位子女的私密空間;四層空間目前則以租賃為主;五層為屋突空間,主要以洗、曬衣空間為主。10年後,兒女成家,整合三層東、西側空間及四層的獨立空間,可成為二子的獨立家庭。家的延伸,則由目前一個雙層的活動場域,拓展到三個單一樓層的住居空間。空間彈性使用,未來三個家庭生活可獨立,可共處,成家後子女不離家但同步保有獨立生活的狀態。此為,不離家之家。
分支的雙動線,因應當下的公共與私密動線的分野,以及10年後的獨立及共處的空間安排。面對動線的思考,提出分支的雙動線,對應公共跟私密空間,讓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可選擇私密動線垂直遊走,亦可選擇公共動線垂直體驗,同步也讓光線與微氣候的風同步遊走於動線其中。
建築/身體感知
如背景般的厚實混凝土盒體,正面迎戰西曬的混凝土盒,午後光影銳利,建築如雕刻品錨定在大地之上。
多孔隙的皮層,水平向外牆成為濾光的建築元素,面對西曬,讓光線藉由不同尺度開口引光,打碎光線進入建築物內部空間。
厚實的空氣層,建築西側為一挑空二層的虛空間,由雙層外牆形成的空氣層,有效讓西曬帶來的熱度降溫,亦讓透過多孔隙皮層的光線伴隨空氣流動,光的粒子在這寬厚的距離之間漫流。
引光的天井,垂直向樓板挖鑿孔洞,讓光線刻畫於厚實混凝土盒體之上,光束灑落預設的自然植栽處。我們給予了一個天井,讓主人的樹,呼吸!
物質性
混凝土,恆定的材料,面對帶著鹽分而強勁的風,濕度高的氣候,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造。穩定的材料成為建築的骨骼,作為後續面材的基底。
馬賽克磚,耐候而抗汙的馬賽克磚,採用馬賽克的拼貼工法,拼貼成一圖像。採用天空圖像,將其像素化,並以30公分*30公分為基礎單元(同磁磚尺寸),進行磁磚計畫,人為的馬賽克磚外牆與自然的蔚藍天空並置,讓建築與環境之間,成了差異地比對。
火頭磚/杉木紋清水模混凝土,二層空間中牆體上火頭磚牆及杉木紋清水模牆體,在不刻意區隔的開放空間中,不同尺度,不同質感的牆體,暗示著日常活動朝向的方向性。
磨石子,抗汙且耐壓的材料思考,一層空間為工作的車廠,以地坪磨石子(2-3分黑珍珠石)及牆體深色溝面磚為基底。除了回應需求上,油漬汙染問題,於夏季豪大雨後淹水所造成的積水跟泥沙問題,作為快速清潔的材料選擇。
格柵梯間,樓梯多因安全性,上下樓時視覺體驗停留於踏面上。加大的梯間平台,梯側的格柵欄杆,隨公共梯量體退縮,讓光影僅在特定午後介入室內,透過格柵光影刻畫於梯間。
梯間簽名,樓層間的指標系統作為原設置監視系統線路的軌跡,在廠商的安裝監視器位置與出線口之間,我們設置了關於”大牆之家”的指標,收整了線路也增加了梯間的識別性。
街屋,常民的住居空間,日常事件的集合體
典型的街屋,採光通風問題是優先課題,運用動線配置及開口,讓長型街屋光線充足,也讓微風於內部空間流動,"大牆之家"不單是概念上動線的蜿蜒,也讓人行為、光影、微風伴隨著時間在長型街屋中迴繞。
台灣都市立面多元且紛亂,兩側建築多因立面招牌、屋頂水塔、空調設備、機電設備、鴿舍鳥籠、騎樓攤販的元素附加在既有建物上而讓都市立面顯得紛亂,大牆之家以多孔隙皮層收整以上所提及在住宅中存在的水塔及設備元素,並藉由此皮層在保有隱私前提下,同步讓住宅內部的生活場域與外部世界連結。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住宅建築獎作品集2020年(P.118-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