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數位工具的反饋,異地設計/異地製造/異地組裝的構築模式

數位工具的反饋,異地設計/異地製造/異地組裝的構築模式,
建立在真實世界地心引力前提下的構築,建立在虛擬世界無重力前提下的數位。設計的生成是純概念的回應,抑或保有兼顧著堅固(結構)、實用(機能)、美觀(美學)的根本思考?對真實的理解,只有在真實的構築完成之後才得以完成,它無法預先設定應該為何。
面對著建構在數位範疇之中的建築空間,在數位之中建築何需真實構築?構築該如何錨定,相對建立在需被構築的前提下,因應所選擇材料,過往受教育的知識系統的構造思考,這反易侷限構築可能性。在構築試驗中,常選擇木類材料為出發,在線性的木料及板類木料又相對進入建築既定的構造思考之中,木材料常陷於木構設計或框組壁系統的木構工法思考,若採膠合集成木料,回歸線性木構討論,延伸構材接點設計,因應著材料斷面增加進而挑戰大跨距空間。我們常建立在它種構造系統下展開討論,藉由電腦輔助工具精準化的特質,重新看待組構(木構)可能性。
面對著建構在工具技術廣泛運用的今日,在數位之中面對構築,總須反覆檢驗不同維度的空間面向?如何被組構?成為思考課題。但製圖過程的貼圖讓物質性的厚度消失。製圖座標中的線,反讓材料性的尺寸失真。
伴隨著生產技術的演進,因應數位工具介入設計思考,我們衍生了一系列原型(prototype)的討論,因為設計/構築,開展了建築語言的找尋。

執行面上,我們採用在製造的前端引入專業技術人員協助幫助團隊,以相對精準的高階生產工具製造,並以建築實構組成員繪製製造圖並駐地(生產工廠),進行與專業技術團隊間進行問題討論,降低設計與製造間的誤差。而後端的創作作品的組構則以建築系所中的建築實構組成員為主力,由於成員在過往的建築基礎教育之中已有初步構造知識,在組構中主要思考工具與技術的意義,並記錄建造歷程的建造影像,並以1:1作品展覽模式作為最終呈現方式及真實空間檢驗。
在構築上,因應上述幾點,建築實構組主要以4╳8尺的6分松木夾板為選材,以鋼構箱型樑為木構材斷面選擇,進行以鋼構造斷面為出發點木構材榫、卡接工法下的構築討論。製造工具的選擇則採CNC切割的製造模式,在數位工具運用下,將三維度的構築作品進行二維的拆板製造圖說的施工圖討論,讓電腦世界中的精準座標落實在真實世界的板材二維的製造板材之上,並進行三維空間的組構再現(representation)。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22年4月號 (學會會刊第106期 P.24-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