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逢甲建築實構作品「連綿地景─棚架。塔」

「連綿地景 棚架。塔」一個佔領都市虛空間的“不預期載體”
街道成了漫遊者的居所。他靠在房屋外的牆壁上,就如同一般的市民在自己家裏一樣。對他來說,閃閃發光的琺瑯商業招牌至少是牆壁上的點綴裝飾,不亞於一個資產階級者客廳裡的一幅油畫。牆壁就是他按住筆記本的書桌;書報亭是他的圖書館;咖啡館的階梯是他工作之餘俯視家人的陽台。
<巴黎,十九世紀的都城,Benjamin, 2002>
以觀察為引,我們建構觀察者的技術,譜記都市中存有的現象。以構築為本,面對物質及外在環境,進行空間設計,這空間並不預設機能,當介入活動置換,衍生不同事件佔領著都市空間。
連綿地景作為逢甲大學大四設計課程,建築實構組的實構執行計畫,延續設計課程基本習作為出發,本次設計習作拆分二階段,第一階段發展針對本次討論議題個別提出方案設計,共八項方案,並擇一以複合媒材為主要構築運用的作品進行第二階段為實體構築。
建築之前,一個漫遊者的觀察紀錄
紀錄和觀察著都市當中的漫遊者,逢甲夜市當中特有的族群-招車工,他們不斷地招車、導車在巷口中遊走,最終又回到最初的原點。在擁擠的夜市中以極小的範圍,卻有極大地宣傳能力,而這種角色卻因為機械化的發展而可能逐漸地消失。
透過空間創作,作為事件上的保留,且呈現漫遊者的過往。空間,讓漫遊者的故事畫下個句點,也讓夜市廊道開啟新的故事章節。期待往後行人與此空間互動,經歷漫遊者的過往,成為新的事件的節點。
思維之後,一種連綿地景的都市佔領
倒角錐般的塔,佇立在夜市當中,藉由上面的帷幕(招牌)與搖晃吸引目光,進而關注下面的發聲舞台,形成集會場所的核心。"發聲塔"遊走到他處亦成為場所的焦點,重新定義舞台不再是個扁平的空間,樹立的空間形式,在街道空間進行佔領跟創造一個延續性的連綿地景。
利用塔的空間形式佔據街道兩側,引誘人群在行走時關注發聲舞台。發聲者可藉由這個舞台與立面向外宣傳他想表達的事物,形成集會場所的中心。活動節點的設置擾動了原有行走均勻的速度,讓人在游走街道時有不同的節奏與速度,讓外來者更加了解這條街的樣貌。並且以這樣的原型(prototype)去複製,讓單元接續形成承載街景的連綿地景。
文章同步刊載於欣傳媒2017年6月http://reurl.cc/ldlk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