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洄宅-苗栗曾宅

洄宅
房子≠家,
建築,應該進行一場「迴歸自然」享宴!
園味生活,生命回溯最初的原味悸動,
在家間接和自然,純粹聯集。
廚房暈染著微氣候,餐桌上養分正式開動,
藍天、白雲交集著階梯,飛翔夢正被釋放,
陽光攪拌著溫度,光影隨時與混凝土促膝長談,
葉綠素進行著身體轉換,書有了藤蔓生命,
縫隙裡培植著養分,把掀起屋頂還原成野性房子,
滲透、凝結、蒸發,再貯存……
我在家∞進行光合作用。
面對今日 家的兩項課題?
街屋,紛亂的住居空間
典型的街屋,受限於基地及台灣外在環境,面對有限的大地及現實的都市規劃成果,長型基地成為都市空間中多數的基地形式。這類基地相對應著物理性上的問題,基地內採光、通風成為優先課題。
且台灣都市街道兩側建築多因立面招牌、屋頂水塔、空調設備、機電設備、鴿舍鳥籠、騎樓攤販的元素附加在既有建物上,都市立面呈現雜亂的現象。街屋外觀不對應住宅內部使用,相對成為符號存在於都市之中,更強化這類多元而紛亂的都市現象。
回歸私密性的家屋
家庭成員因應著周期性的生活事件,上午離家出外工作而下午回歸家庭生活空間。在現在面對承載這生活事件的家,不論住宅、公寓或集合住宅類型,回家後的成員減少公共互動,多半回歸私人臥房,面對此狀態,承載家庭成員關係的空間消逝了家的意義。
面對家兩種面向的課題,不論外在物理性上的街屋空間紛亂問題與光影、微氣候的討論。亦或是心理層面上,重新審思已消逝空間意義的家。洄宅,以此為出發檢討今日台灣應對應存在的住宅空間模式,進而回應家的認同感。
文章同步刊載於欣傳媒2014年6月http://goo.gl/CeVl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