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無門之門。入山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構築隨筆

設計概念/
林鐵作為打開人為/自然之間如結界般山林的邊界,它是緩慢逼近自然的歷程。而作為產業聚落的水社寮車站則是林鐵較早有人煙處。這是林鐵給予的共感。借林鐵入了自然的門,無是動詞,去掉世俗的門,才會獲得自然的門。去掉機能的門(入口意象),才會得到意念(精神)的門,提醒體驗者在林鐵之上,入了山門,自然才是真佛,藉由跨出才能見識自然。
施工過程/
通常看到傳統竹工藝、多採直線竹材應用,面對本次展覽嘗試竹子可能性,竹材彎曲就是挑戰起點。設計出一多彎的建築形構(交織八螺旋構造)。《無門之門。入山門》作品最初設定四項挑戰:
1.形構。馬蹄形彎-交織八螺旋-曲線(竹)。
2.結構。主結構採一條整合的獨立曲線迴圈構造。
3.自造。實作找願意試誤,游擊隊般的B群協力製作。由形構-結構-組構採取"廠製到場製"、"技術請益"、"材料採集"、"游擊隊試誤模式"、"曲竹(全竹)"五項實作執行步驟。
4.材料。曲竹,濕式的竹捆工法,集束竹。於集束竹試作"續接"、"曲竹半徑100cm,執行反曲竹+扭轉"、"曲竹半徑50cm,執行正曲竹"、"斷面直徑最須達8公分"、"單元長度最少須達3米"等五項實作試驗。
試誤的構築實作
《無門之門。入山門》主結構,由於作品尺度因素無法使用原竹來執行複雜造型曲竹。改將原竹抽成細竹條、再綑綁一起的「集束竹」(Bamboo Bundle Processing),至於細竹條細長比則依顧問建議,以未碳化竹條,越細長,越易彎曲為原則,將竹子抽成直徑2.5、3.2或4 mm的「集成元」(Bamboo Strips),並選用3.2mm集成元完成曲竹半徑50cm,以確定取材原則,再以細竹條的竹捆工法,膠合成集束竹。
濕式竹綑工法試驗過程中,竹材彎曲後,面對回彈定型問題則靠膠劑黏固,以Epoxy膠合可製作穩定結構,打開竹構發展可能。於膠劑選擇,採試誤方式,測試膠劑黏稠度、乾固的速度,考量製程上衍生材料物性問題可否製作出集束竹,最終採用Epoxy膠。至於細部思考,膠合集束元複雜工序多,膠劑就是竹構作品接點,整合為集束竹一體成形Joint。
建立一個放樣的座標系(平台),藉由電腦輔助工具建立起笛卡兒座標系統中的(0,0,0)座標以利進行放樣精準化,平台的存在猶如在真實世界中建立起一放樣的平面,同時也是回應基地/基礎(獨立基腳)放樣點,讓空間中任意的點都可用一組對應的數字形成(x,y,z)的相對座標,讓所有有複雜的型態都可簡化為集束竹的單元。此外,由於空間向上揚風力經結構計算達1800公斤,平台採鋼構除可精準放樣,亦增加向下的重力搭配獨立基腳以穩定錨定於基地之上。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建築雜誌8月號 P.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