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畢業設計之于建築設計


由於有緣分在學校進行設計教學,整理些自身設計的看法。2010年至16年,19年起至今,受邀加入逢甲建築系畢業設計課程進行兩階段的設計課程討論。畢業設計是最純粹的設計作品,圍繞在自身的感興趣事務上進行發想,討論。

歷時一年過程則讓設計者準確思考著由觀察,設計提問,議題討論進而具體設計操作一系列完整歷程。反覆思考並演繹出自身核心的建築關懷。

一種有意圖,卻在無意識下的想法介入

畢業設計,作為一種思考的擾動,它是”一種有意圖,卻在無意識下的想法介入”。若創作者心中依舊懷著這個想法,過了幾年,豁然開朗,原來當年努力的作為,時至今日,得以解答。

畢業設計,之於建築學。

不預期的積累 – 誠實面對建築的真實

建築學是一種知識論,它本身呈現出多元而相互學習的狀態。面對這樣的學習歷程,畢業設計階段,它並非如基礎養成的建築設計課程,解決著建築的問題或基本功的學習。畢業設計更像一種"面對想法,進行著反覆思辨的歷程",這是自我對話的歷程,紀錄且呈現著變異中的思考。同時這歷程也應處理不穩定的狀態,以冒險的姿態,以求在通才教育前提下的大學建築設計中,找尋到個人未來建築關懷的因子。這樣的思辨之旅,應誠實面對著建築的課題,面對著觀察的紀錄、清楚的提問、思考的議題,設計的策略,執行的動作(建築手法)、配置的布局、構築的方式、材質的呈現、機能的合理‧‧‧‧‧‧。設計者不是恣意妄為的能力釋放,而是建立在建築底蘊下的謹慎回應。

在建築學之前,畢業設計不在於"發明些什麼",而是誠實面對建築的真實,看見自己在建築脈絡中所處的位置。














微自然生活。2011,逢甲畢設,許瀚升

畢業設計,之於作品。

掙扎的姿態 - 迴盪於夢與真實之間

作品迴盪於建築技術與設計思維之間,抽象到真實之間。可如造夢般狂想,也可以是誠懇真實的實踐。面對夢想或真實時,則是種逼近的歷程,向心般逼近著兩者的核心。作品面對著每回不同的對話(評圖場上的不同思考),精煉著作品的核心價值。讓作品所提出的觀點,植入一個相對於初衷的意念,意念如尺規,丈量且檢驗著作品。畢業設計中,對話(評圖)機制這修羅場,讓作品不再求取折衷成果,而是追尋夢想或真實的極致。

設計歷程中,在觀察的技術建立與議題精準之後,設計者如秉持著"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姿態,將建立起更有意圖的作品,作品將是種誘發。這個建立在真實面前的作品,在於讓觀者思考著真實之後的成果,而這成果又反思著作品提出來"所謂的"真實。這樣的誘發,在於"回頭望"。在作品之前,畢業設計迴盪於夢想與真實之間,追尋著臨界點。





雞合監獄。人民公社

[2012,逢甲畢設,劉士良]



畢業設計,之於自己。

內省的修煉 - 無題的想像,底蘊的試煉

原初的提問,迴盪在設計者自身及師生諸多思考之間。至於解答,它應是積累四年建築基本功的呈現,在內心想往的山頭,並沒有唯一答案,這是一個逼近的路程。面對自身的關懷,不論何種課題,同學如白紙,運用著身上武功,一路挺進,是建築底蘊的試煉,也是空間想像的開展。

自我的磨練,有人設定議題,提供方向性的討論;有人抽離這方向性,純粹的討論,收斂著議題。有題、無題只為開端,底蘊的試煉才是初衷。藉由這逼近的路程,但求建立個人的建築關懷,並提醒著真實的基本功才是建築人的根基。有了這根基,過了山頭,眼界就開闊了。












日常舞台。夜市旅店。Re-台北表演藝術中心。[2013,逢甲畢設,張博為]


但,上述這一切,你(妳)相信嗎?



文章同步刊載於東海建築系刊2016年10月(P.1-P.3)

2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