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設計討論是種核心關懷的迴盪。



"…事實上,我想檢查的一項很單純:幸福空間(espace heureux)意象。就這種取向來看,這些研究可稱得上是空間癖(topophilia)。它們想要釐清各種空間的人文價值,佔有的空間、抵抗敵對力量的庇護空間、鍾愛的空間。由於種種的理由,由於詩意明暗間所蘊含的種種差異,此乃被歌頌的空間(espace louangés)。….”

Gaston Bachelard

2011年初入逢甲建築,命題為”以空間回應身體性的原型(prototype)討論”,於畢設過程中不斷與同學建立在身體性前,針對自身核心關懷藉由設計操作進行反覆修正,併進入一系列命題修正,依該生設定之討論對象(自然/樹場)為引,找尋討對象(喬木)所該存有的外在生長環境(根系範圍)應該為何?同學建立初一個純粹的樹場,以樹冠(覆土範圍)為操作對象,進行上突-挑空-下挖之空間操作,產生依樹而存,鋼折板構築,藉由這一系列”原型的操作”,建立一以”身體性”為出發,"自然+"為概念的原型找尋及形態操作,最終形態則成為都市中多孔隙般建築,"自然卻又反自然"的建築。有意思的是進行了一年的討論,我說服不了他,他也說服不了我,彼此依舊筆直向自身相信的核心關懷前進著,但白白的世界似乎鼓勵著他朝"去物質性"的空間前進,也讓我體會了去物質的可能。

Micro Nature Form 微自然生活2011秋 設計者:許瀚升

現今的都市開發使自然大量的消逝,都市人對於自然的感知相對減少,藉由微觀雜草特性思考綠(植物)在都市生存新的可能性,重新思考建築空間中人造與自然間的密度;建築不再是厚重的水泥叢林,而是自然可以滲透空間之中,將建築視為連結人與自然共存的媒介。

藉由一塊都市計劃下將被遷移的市場用地,思考保留花市與新介入後的IKEA空間,重新定義商業開發以自然為前提探討,植物、尺度、中介、上與下、孔隙重新思考樹的覆土& 樹冠空間,藉由sinking-ground、under-space 型態上的相互影響上下的剖面活動關係,打破牆的思考方式。以『樹』將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分隔,樹的空間既是牆也是小型的庭園,藉由『空間中的自然』型態,創造都市中更高密度的自然共存生活場。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21年10月號 (學會會刊第104期 P.46-P.49)


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