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易新設計 Atelier Neo.E

身體思維的迴盪,一個在工廠之中卻遠離工廠的場所

已更新:2022年6月24日



如果構築能有所作為,我意圖在學校建築設計課程中,將構築思維作為一種思想啟動。


"設計教學,作為一種思考的擾動,它是”一種有意圖,卻不刻意下的想法介入”。若創作者心中依舊懷著這個想法,過了幾年,豁然開朗,原來當年努力的作為,時至今日,得以解答。"


建築學是一種知識論,它本身建立自多元而相互學習的狀態。面對這樣的歷程,畢業設計階段,它並非如同基礎養成的建築設計課程,以解決建築的問題或基本功的養成為基本目標。畢業設計更像一種"面對課題,進行著反覆思辨的歷程",這是自我對話的歷程,紀錄且呈現著變異中的思考,畢業設計之於建築學,是誠實面對建築的真實。

這樣的思辨之旅,如何誠實面對著建築的課題,面對著觀察的紀錄、清楚的提問、思考的議題,設計的策略,執行的建築手法、配置的布局、構築的方式、材質的呈現、機能的合理‧‧‧‧‧‧。設計者不是恣意妄為的能力釋放,而是建立在建築底蘊下的謹慎回應。學生應整理清楚這段時間自己關懷的事務及在操作哪些事。畢業設計是個因子,它可開展設計者未來的建築路,以不穩定的狀態,冒險的姿態,以求在通才教育前提下的學院教育中,找尋到自身建築關懷的因子。

在建築學之前,畢業設計不在於"發明些什麼",而是誠實面對建築的真實,看見自身在建築脈絡中所處的位置。

我想上述的設計思考改成面對構築,應該也成立.......

台灣台南[破邊界]台南藝術大學 建築所工場 二層空間改善計畫 (繁殖場團隊時期畢業創作)

設計操作上,提出身體討論為出發,針對身體體驗及事件介入的構築設計。面對實地測量、基地觀察、身體性思考、材料(質)及構築、活動事件。在設計中,定義”手思維”在構築中所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模型製作和圖像繪製的結合讓身體作為建築設計的本題,在既有空間場域(工場)中,介入事件,讓行為事件錨定空間形式,重新擾動既有場域,執行一個“在工廠之中卻遠離工廠”的場域創作,而這初衷只是想爬上屋頂的微小想法。設計探索並試圖理解建築,但通過推翻和鬆動常見的觀念和規範以及研究來實現,​​最終應定錨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設計結果。進而藉由設計讓學生發覺自身在建築脈絡中所該歸屬的位置,若設計教學真有作用,它應是種思考的擾動,是”一種有意圖,卻不刻意下的想法介入”。若創作者心中依舊懷著這個想法,過了幾年,豁然開朗,原來當年努力的作為,時至今日,得以解答。

文章同步刊載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21年10月號 (學會會刊第104期 P.46-P.49)

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